NEWS & POINTS
直击首届全球人力资源论坛
来源:智行合咨询公众号 | 作者:智行合 | 发布时间: 2016-05-16 | 612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民大学主办2016首届全球人力资源论坛,共商变局与破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人力资源管理挑战与对策。智行合副总经理苗小阳作为受邀嘉宾,全程参加本次论坛并参与了互动交流。

随着“一带一路”的高歌,中国企业走出去从国际化的主题变为了全球化的主题,传统的地域、传统的国企、传统的业务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发展的企业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5月15日,政府、工商界、学界十几位大咖云集,共同参加了人民大学主办的2016首届全球人力资源论坛。共商变局与破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人力资源管理挑战与对策。智行合副总经理苗小阳作为嘉宾,全程参加本次论坛并参与了互动交流。下面将智行合直击现场重磅信息发布:

大咖: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劳人院院长杨伟国、发改委巡视员欧晓理、伊朗驻华公使Shahram、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哈佛大学Richard教授、中兴通讯人力资源副总裁曾力、京东集团副总裁马健荣、江河创建集团人力资源副总裁刘宇、华为公司原人力资源副总裁张建国、吉利集团人力资源副总裁魏梅、澳大利亚亚莫纳什大学商学院教授李应芳、领英中国区副总裁于志伟、北森云计算副总裁周丹。


看点欧晓理谈“一带一路”出台后的五个一总结与下一步四个要点,向文波谈国际化困难并向国企“开炮”,Shahram和曾力的国际新秩序之争,京东的吉利的一夜之间国际化智行合对嘉宾组抛出归国人才管理难题。

以下图文均为现场整理


、发改委欧晓理谈“一带一路战略的使命与前景”

一带一路提出的思考有国际国内原因。

国际两方面:1、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有必要拿出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方案,就是一带一路,用此方案连接欧亚两个经济圈。历史上,海洋国家发展在先、陆地国家发展落后,但是中间地带的潜力大,有实现国际化的愿望。2、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处在历史关键时间点上,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规则都是发达国家制定,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诉求体现不足。目前国际关系和对比地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国际机制、国际规则、国际正义是各个国家的诉求。在充分吸收各种文明基础上,变革现行体制的不合理安排,争取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进全球治理的民主化法制化,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是方案的政治基础。

国内两方面:1、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扩大内需打基础,为经济结构调整争取时间。2、区域平衡:有利于促进区域发展的平衡发展。西部大开发起了作用,但是仍然是短板。一带一路可以把西部变成开发的前沿,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带一路开局2年多时间,用五个一总结,1、一个顶层设计,两份纲领性文件发布;2、一系列国际共识,命运共同体目标;3、一批合作协议,35个沿线国家1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4、一批重点项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园区开发等;5、一套支撑保障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下一步四个重要,1、方向,6大方向不同方式推进;2、领域,习主席5通的理念,落实到8大领域的合作,重点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从引进来为主到引进与走出去并重;3、国别,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国别情况千差万别,要首先打造一批核心团队铁杆伙伴,带动更多国家参与;4、项目,抓有影响力的,对双方都有好处的。

一带一路像中国政府画的一个大写意,昭告天下,下一步要变成工笔画,需要参与国的努力和大家的研究。走出去要研究的问题,人力资源就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中亚要求有1:9的人员比例,比如工会的力量,劳资关系的调整,这次论坛能为这方面研究,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做贡献。 

二、伊朗驻华公使Shahram Ghaizadeh介绍中伊经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伊中贸易目前已达到每年550亿规模,原材料、钢铁是最主要部分。伊朗从中国的进口包括贸易、技术、地铁、石油、天然气,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愿意去伊朗投资,两国签订了很多的谅解备忘录。根据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我们两国签订了5年的合作计划。中国主席去伊朗三次,展示了对合作关系的重视,经济、文化交流增加,包括大学的合作,展会、旅游业等。

伊中双方人力资源管理合作很多。从WTO开始,中国的人才全球化对中国企业获取国际化利润和经验有重要促进。目前金融政策面临新的挑战,海外投资一体化给我们带来新的地位,未来的挑战是新技术、产品、互联网,人才角色都会区别于传统,对HR管理者和员工带来新的挑战,文化、语言、软技巧、创新、环境、HR法律合规、工作经验、人员雇佣、评估等都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伊朗拥有良好的社会经济设施,教育良好,包融,培养的人才可以帮助国际化企业发展达到良好的发展目标。我们可以建立智库,让有兴趣的人联系起来,让两国受益。 

三、三一重工向文波谈国际化战略:经验与前景

别人邀请我谈国际化,有三种可能性:1、谈教训,这点三一不是最差的。2、讲经验,三一做的不好,我们做的都不好,我们有愧于历史和时代,一个民族的崛起就是一代人,我们这代人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世界级的品牌,是我们的困境。目前面临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国家靠需求造成了短暂繁荣,当需求下滑就面临着衰退。3、讲故事,我们起诉奥巴马、泵车在日本核泄漏发挥作用、收购德国企业,故事不少。02年开始我们就国际化,出口到摩洛哥机器,到现在取得了一定成就。去年出口业务占到了三一整体的42%,泵类品牌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5%,绝对领导地位。

我们正在探索国际化的道路,谈谈我的认识。国际化搞得不好,原因:1、政治博弈。大国崛起必然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现在世界的领导者美欧对中国的崛起不欢迎、遏制,这方面需要很强的政治智慧去化解,为中国崛起赢得和平的政治环境。我们在美国仅有600万美元的收购,就收到奥巴马签署的反对交易的总统令。在一带一路中遇到的政治博弈更多。2、经济结构有问题。中国要变成经济强国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企业层面三个层次,国有、民营、外资。国有、民营企业的动力不足,尤其是垄断的国企,对自身竞争力提高缺乏动力,导致走出国门缺乏竞争力;民营企业在得到的资源分配相对较少,但是就业的压力承担较多,经济调整、政策调整首先倒下去的是成批成批的民营企业,不像国有企业打不死。我开个现实的玩笑:经济不好经常有民营企业家跳楼,这是企业经营的压力所致;虽然也有国企老总跳楼,那个原因是不一样的。建议国家该管控的彻底管控、该放开的彻底放开,两个竞争主体竞争地位不一样,在国内都活不好,谈什么国际化?3、文化层面。国际化需要包容,需要融合。我们的文化独特,过于自爱,对国际化来说是问题。我们的经验是,海外整合就是文化不整合,承认差异,保留原有团队。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强调整合,把外国企业整合成中国企业,最后整合失败。我们要承认我们的差异。我们为什么落后,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企业竞争层面急功近利,机会主义不行。国际化要有耐力、做品牌、有耐力,循序渐进。包括三一,国际业务占有率高也反映了国内业务下滑,国外也爱做大单。三一搞了个双聚战略,重点产品、重点国家,踏踏实实做品牌。搞本土化,尤其是人力资源。我们国家的国际化错过了最佳的时间,面临新的挑战,但是也有机会。随着中国企业家的成熟,改革的深化,国际化的环境和动力都在向好。 

四、哈佛大学Richard Freeman谈中国的国际化大趋势

1、大跨越:教育研究和创新。中国过去的经济成功,低成本的劳动力是第一基础。大量的理工科毕业生第二。如何更好地利用国际教育、研究和活动。中国的进步速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留学政策、教育开放、研究鼓励。过去20年,中国在理工科毕业生的人数方面排在第一位。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排第二,即将成为第一。科学论文发表量排第二,美国是第一,论文的引用数量和日本学者的引用数量相当。中国的留学生在05年以后迅速增长,尤其是去美国学习。S&E论文统计,中国从03年到13年的增长非常迅猛,印度、韩国增长也较快。中美合作从07年到12年来看,已经越来越庞大紧密,可以体现在人才的连接。中国已经成为专利申请大国,美国本土的专利统计数据,中国是第五大海外专利申请地点,在日本、德国、韩国之后。新产品输出数据看,中国的输出增长迅速。

2、人力雇佣和劳工事件:农民工问题,用工冲突问题,比如罢工事件增长。中国希望吸引海外留学人才,但是需要在环境保护方面改善。如果中国面临萧条,可能会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支持。我遇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美国公司在美国招聘中国留学生回中国工作。

未来,人工智能是挑战。中国的人力资源问题更加复杂主要是城镇农村人才差异、大学生这样的双元化问题。 

五、中兴通讯曾力谈国际化经营机遇与挑战

曾先生上台讲了两句话很震撼,一句是“今天论坛不应该请一些人来,完全不适合!”,明显对某国公使的参加大为不满。第二句是“一不小心走向国际的那一天,有可能就是我们走向灭亡的那一天”,体现了中兴面临的国际化发展艰辛历程。具体内容如下:

国际化,市场人员好找,工程、管理都好找,但是法律人员难找。如果中兴解决不了法律、合规合法的发展问题可能就得退出国际舞台。“示例:ECECL:Export Control List,FCPA: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337:《1930年美国关税法》第337条款”这点在场几乎没人知道。中兴1000亿规模,8万人,海外员工1万人,7年前国际收入超过国内。95年开始探索-规模突破-全面推进-高端突破-复苏重启。国际制裁是必须遵守的规则,我们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式不够敏感。

中兴的国际化经营模式。总部、研发、生产主体在国内,海外主体是销售和服务,向基于资源最优配置的全球运营过渡;海外设立办事处或子公司落地平台,长期深度经营;从价格优势到服务优势再到技术优势,目前已经全面占优;市场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人才国际化。

中兴接到美国的黑名单通知危机事件。美国管制黑名单,我国有4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内。按我们传统观点,我们是做生意的,不涉及政治、战争,我们跟什么国家做是利益关系。但是这次事件的教训是:国际化根本离不开美国,也跑不出美国的制约。我刚才列出的几个名词,几乎没人知道,但是这才是现在的国际贸易规则。比如中兴某客户在乌兹别克有腐败行为被美国处罚,我们就必须遵守,比如朗讯在中国腐败行为被美国处罚,朗讯也必须遵守,三一的例子刚才向总讲过了。这些处罚,世界警察的角色,我们现在必须接受。中兴搞清楚黑名单后,明白了压力会有多大,搞不好中兴马上就无法继续经营。其实中兴在专利方面已经非常努力,在美国手机市场排第四,我们跟全球的专利流氓公司斗争了十几年。我们看小米在国内这么火,但是连印度都走不出去,就是受制于专利问题。我们如果搞不清楚专利问题,不重视知识产权建设和保护,不但企业国际化举步维艰,国家也无法在产业链上改变现状。 

六、京东马健荣谈国际化征程

京东的国际化和刚才的几家公司不一样,我们现在是电商领域的领导者,我们能够制定规则,我们的跨境电商受到了国家的扶持,快速布局,顺应了国家GDP发展——消费升级——内需提升的方向。人力资源方面,我们推行了国际管培生(IMT)项目,在海外招收优质生源,复制项目,带来业务快速增长。但是对国际化人才,我们坚守一点“0腐败”,这点和我们的坚持正品行货加起来就是京东的两个经营原则。面对国家的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升级,京东坚持知识产权第一位,三品战略,用文化整合人才,用文化保障国际化业务发展。 

七、吉利魏梅谈国际化人才模式创新

吉利和在场的各家企业都不同,我们通过资本的力量走出去,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国际化。我们的国际化是蛇吞象式的。所以我们的人才国际化要充分尊重原有优秀企业的优秀人才。我们的目标是服务于产业链、产品、市场和全球并购。核心人才是近一万名的技术研发人员。在销售方面,吉利帮沃尔沃,研发方面则相反。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当时在瑞典和当地工会谈判,工会发难,问李书福,你为什么要收购我们,怎么能运营好?李总只说了三个字“I Love You”,征服了他们。所以在国际化人才使用和培养方面,其实到最后都是把握好这三个字。

八、领英于志伟谈了全球人才为我所用,北森周丹了谈国际化人才培养最佳实践,莫纳什大学李应芳了谈如何与伙伴共舞,原华为张建国谈了华为的国际化之路与思考。  

九、人大劳人院杨伟国做了全球人力资源法律审计报告

介绍了基于OECD-EPLI方法,讲述了人力资源法律审计与人力资源合规审计的差异,并且详细展示了全球人才雇用保护方面的统计调研数据,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可以直接拿来借鉴,避免走弯路。

在嘉宾讨论环节,设置了“走出去”制度与文化的适应与融合、国际化人力资源战略与人才管理两个主题讨论。智行合苗小阳在此环节抛出了“长期派驻人员回国后会遇到哪些管理问题,如何解决?”的尖锐问题,张建国先生从华为视角进行了探讨,对回国后遇到的问题描述比较清晰,但是企业如何解决并没有完整的思考,仅从个人职业发展历练角度做了解答。从这点来看,企业在国际化业务发展中,不但要考虑人才怎么出去,怎么用好,还要提前考虑好人才回国后的育留问题,否则规模化的人才流失和成本都是企业未来滚动发展的难题。

2016首届全球人力资源论坛热点频出,嘉宾分享内容充实,智行合将在后续做连续专题报道,详细分析从国家到企业到学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您分享饕餮。智行合,伴随中国企业走向世界。